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然而,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水平僅為10.56%,不僅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而且,西部地區、農業地區、女性群體的科學素質水平更是低于全國總體水平。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東西部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差距進一步加大,甚至比2015年增加了1.15個百分點。此外,60至69歲公民、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學素質水平仍然低于5%。?
新的趕考之路,全民科學素質需要積累什么樣的底蘊,才能在未來的世界科技競賽中,考出好成績?本報邀請四位嘉賓就此展開討論。?
嘉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司馬紅?
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謝志遠?
中關村學院學術委員會原負責人?呂文清?
整體科學素質還不扎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記者:《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遠景目標為25%,我國目前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如何?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國民科學素質總體處于什么水平??
單忠德: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茖W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順利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超過10%的目標。相較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仍有差距,且不同人群、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據相關文獻資料,美國2008年時就達到10%,瑞典2005年達到35%,加拿大2014年達到42%。
司馬紅:2035年要實現“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宏偉目標,國民素質的提高是必然要求。25%的發展目標,接近世界發達國家公民科學素質的水平,也意味著未來國家公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水平將達到北京、上海當前的發展水平。
呂文清:當前,我們的科學素質培養可以說還處于“初級”階段,特征是還重在知識普及層面,這是外顯的,表層的,相對容易滿足的。而我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培養遠不到位,這是更內涵、更要害的,更有支撐力的。嚴重點說,我們整體的科學素質還不扎實,還很虛弱。還沒有為青少年建立牢固的底層系統,這也是我們科學教育中的一個大問題。如果對青少年進行科普知識的測評,能看出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有明顯的優勢。但是為什么后來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我們的科學素養經常掉線,主要是因為基礎不堅實,所以說抓青少年科學素質是最關鍵最核心的一塊。
區域差異明顯,政策需考慮適切性?
記者:調查顯示,東西部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差距進一步加大。2020年東部和西部地區差距為4.83個百分點,比2015年增加了1.15個百分點。如何理解這種落差,它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有何影響?又該如何縮小這種差距??
單忠德: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我國科技強國水平的重要體現,東西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的不平衡勢必會直接制約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前進步伐和發展質量,影響我國實現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
謝志遠:相對而言,西部偏遠地區,科普設施落后、科普經費不足,科普人才缺乏,科學教育環境相比東部地區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西部不發達地區,公民科學素質遠遠沒有達到創新型國家的最低要求。這種現象,除了區域間較為明顯外,區域內也依然存在,比如浙江的麗水市公民科學素質占比,就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呂文清:縮小東西部的差距,要扎扎實實地研究當地情況、需求和供給。政策傾斜是需要的,但主要是解決經費短缺問題,核心還是要多考慮政策的適切性。從青少年的角度來說,不只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所有的競賽和項目,都最好結合西部地區的特性。不能簡單用東部和城市的尺子去衡量。對西部的傾斜、照顧,應該多從深層理解和深層關照著力。解決區域差距,特別是西部問題,要多考慮當地的先天條件、深層訴求和可憑借的資源及力量,多做扎根的內容和項目,突出生長性導向,不能全都是外部性和外源性的給予。我認為應從送知識、送技能,提升到送思維送方法,這是根本性建設,是底層核心能力建設。
縮小城鄉差距,鄉村科學教育和科學素質行動更應先行?
記者:2020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差距達7.3個百分點,城鄉差距依然明顯。這會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如何提高農村居民的科學素質??
單忠德: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主要包括科技教育、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三個方面,縮小城鄉公民科學素質差距,我認為首先要研究制定提升科學素質的一攬子行動計劃,高質量落實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為造就一支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隊伍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持;其次是積極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層次人才支持和高質量科技供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結合自身特色,開展有針對性的科普服務;最后是依托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中學科技館等科普載體,培育農村科普場館、科普新媒體。不斷提升科普志愿服務的個性化、實效化水平。
司馬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引導他們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普及推廣。開展防災避害知識普及,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科普活動;二是圍繞“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重點工作,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婦女素質提升行動,大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三是對接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等有關人才計劃,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出農業科普機器人系統;四是強化科普場館資源向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薄弱地區的輻射和傾斜。
謝志遠:當前農村居民科學素質整體較低,將在科學技術推廣示范、農業產業鏈整體升級、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等方面對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提高農村居民科學素質,引導廣大農民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既是時代責任更是政治使命。對于提升農村居民的科學素質,要以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科協系統、農業農村系統和相關部門實現科普資源精準覆蓋、科普人才精準下沉、科普政策精準服務,在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農民科學素質,有力推動農民全面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呂文清:我覺得現在鄉村青少年教育有“三空”,直接危及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一是生活空?,F在農村教育過多地追隨城市模式,“消失”的趨勢明顯。二是內容空?,F在的科普產品、科普內容多是圍繞城里思維和高大上模式,滿足不了農村需求。三是情感空。長期的城市價值、思維、模式引導,農村青少年在精神層面多有迷茫,一味向外看、向外走。針對農村的情況和特點,從整體戰略和政策上,要統籌考慮。在改善硬件建設、場地升級和環境優化的基礎上,重點做好特色資源的深度開發,突出農村的特色,符合農村實際,做出農村味道和高級感,比如現在中央強化勞動教育、體育教育,要考慮如何與科學素質行動融合,各地都在搞勞動基地和設施建設,可把科學素質的內容貫穿其中,用高質量發展思維去發掘農村優勢。
走進實驗室對話科學,激活青少年創新潛能?
記者:我們硬件水平不差,但科學思維培養有欠缺,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究竟該如何發力??
司馬紅:青少年群體科學素質的提升應該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和想象力??梢蚤_展中小學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建設,組織開展高質量的科技體驗、深度學習、科創競賽等活動,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包括組織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高??萍紕撔鲁晒故就平闀然顒?,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
呂文清:與國際發達地區比,我們現在很多地方在硬件層面已經看不出有多大區別了,關鍵差異在軟實力上,特別是科學思維培養有欠缺。我們很多方面還沒脫離死知識的學習模式。我們的科普場館好多還在用19世紀的思維做科普,既浪費了資源,也可能把孩子固定在低水平的思維框架之中。
對此,我建議分類指導,特別是中國的一線地區,一定要瞄準國際上發達地區進行布局。一是開放,一線地區最重要的是開放,包括實驗室、科研成果、科研能力建設,多讓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參與,讓孩子們能夠走進實驗室,能夠親手觸摸,能夠跟科學家對話,多動手多實踐。從社會的角度,一場生動的科技創新比賽、一次充滿趣味的科學創作活動,都有可能激活學生潛能,甚至出一個人才。二是聯動,現在科研人員要跟青少年教育協同共建,讓青少年科學教育進入深度探究、真實建構、深度參與的水平上來。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需求、發展階段和能力基礎,確定目標、任務和路徑。三是抓早,對具有創新潛質的苗子,要早發現早培養,努力創造成長成才條件。我們現在多強調均衡和公平,但有些地方理解窄化了,不敢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際上,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差異發展是更高水平的均衡和更實質的公平。
銀發族需要真正跨越“數字鴻溝”?
記者:老年人普遍關注身體健康,但科學素養不高、信息分辨能力較低,在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過程中,如何讓老年人共享現代化社會紅利??
謝志遠:今年初,一項《關于開展“數智共享”科普專項行動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建議》被列為浙江省政協重點提案。今年3月,浙江省科協聯合省委老干部局、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文明辦、中國移動浙江分公司和中國建行浙江分行在全省范圍啟動了“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省市縣三級推進,將社區學院、老年大學、1100多個移動網點、600多家建行門店等串點成面,實現一公里服務圈,打造“最細網格”。從今年3月活動啟動到現在,全省共注冊教學網點3275個,注冊科技志愿者6096人,累計培訓21萬人次。專項行動將在3年內,對200萬老年人進行手機智能技術應用科普,讓老年人真正跨越“數字鴻溝”,融入現代社會。
司馬紅:老年人普遍關注身體健康,而科學素養不高、信息分辨能力較低等原因讓他們更容易被偽宗教、迷信以及偽科學產品等欺騙和利用。在信息化社會,一方面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不讓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養和信息素養知識技能,解決老年人在智能技術運用方面遇到的困難,讓老年人更好地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處理好人口老齡化與社會和諧發展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大命題。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的科學素質水平仍然較低。第11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60至69歲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僅為3.52%,遠低于平均水平。2020年,北京市55至69歲公民科學素質的水平為12.57%,高于全國同年齡段總體水平(4.41%),低于北京市其他年齡段總體水平。
提升老年人口科學素質,要依托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構筑敬老尊老愛心驛站,通過各類媒體、車站、機場、公園、銀行、醫院、商場等生活場景打造立體式教學傳播矩陣,面向老年人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老年人的健康科普服務也是一個突破口,向他們普及膳食營養、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同時,支持鼓勵各類社會力量舉辦或參與老年教育,進一步增加優質老年科普服務供給。
(本報記者?崔興毅?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