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q2bao"></acronym>
  • <optgroup id="q2bao"></optgroup>
  • <optgroup id="q2bao"></optgroup>
  • <optgroup id="q2bao"></optgroup>

  • <acronym id="q2bao"><li id="q2bao"></li></acronym>
  • 【河南】“科普十條”助力新時代河南省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科協 時間: 2022-10-28 13:20

      從2.3%到5.59%,再到10.17%,十年耕耘,河南省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穩步上升,跨過了10%這一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區域門檻的重要標志線;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省科技館新館正在緊張進行開放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十年建設,正在覆蓋全省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將大幅提升全省公共科普服務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科協充分發揮科普主力軍作用,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構建新時代科普生態,推動科普全面融入本省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為河南省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厚植公民科學素質沃土,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9月18日,河南省科技創新委員會正式印發《河南省支持加強科學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科普十條”),從組織領導、目標管理、關鍵群體、科普隊伍、科普陣地、傳播渠道、供給效能、應急科普、惠民科普、經費投入等十個方面明確支持舉措,進一步優化了新時代河南科普工作守正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

      


      ▲河南省科技館新館

      推動構建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

      近年來,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科普人才—科技志愿者三位一體的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科技志愿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以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等為主體的“三長制”逐步健全,對科普人才的培訓和教育不斷加強。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選聘3批共300名首席科普專家,首席科普專家積極參與科普宣傳、科普創作、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科普工作研究等,在引領、推動、創新科普工作,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河南科普人才隊伍在科學抗擊疫情、助力復工復產等方面表現出了強大戰斗力。50多個專業化應急科普隊伍,扎實開展疫情防控科普知識宣傳、公眾心理疏導、農業復產、企業復工等應急科普;410個科技志愿組織11147名科技志愿者,深入農村、社區防疫一線,開展“i科普”科技志愿服務活動;5.5萬名基層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以及科普工作者等科普信息員,轉發權威平臺信息,有效打通了基層科普傳播“最后一公里”;農業專家春耕生產在線服務團400余名農業專家在線指導農業技術等問題3000余例,在普及疫情防控科學知識、傳播正確應對措施、提高人民群眾防控意識和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河南省科協通過搭建開放合作平臺,推動科普創作和科學傳播有效聯動、優勢結合、資源共享、聚合傳播,促進形成科普作品創作和生產、科普內容傳播和擴散的鏈條,在推動科普信息化、傳播多元化、動員社會化等方面形成聲勢浩大之勢?!翱破帐畻l”鼓勵全媒體科普創作基地、首席科普專家團、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科幻創作聯盟和科普新媒體聯盟等創作一大批優質原創科普資源,同時面向社會征集原創科普作品,舉辦年度優秀科普作品征集和評選活動、開展科普創作大賽等,激發公眾創新創造熱情,豐富科普資源供給,將科普供給與科學傳播緊密結合,構建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的科普服務體系。

      科普鑄就青少年科學夢想

      針對關鍵群體科普宣教,河南省區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三個階段,分類分層次推進科普進校園進課堂,并明確以科普資源助力“雙減”的實現路徑。

      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后,河南省注重“校外治理”與“校內提質”聯動,強化省級統籌,完善體制機制,分類精準施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今年,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聯合發文公布“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試點單位和試點城市名單。河南省鄭州、漯河、新鄉、周口、信陽五個省轄市入選試點城市,鄭州科學技術館等47家單位入選試點單位。試點城市和單位將重點圍繞“科教資源共建共享”“科技活動進校園”“科教陣地協同育人”“科技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大手拉小手科技專家志愿服務”等五大科普行動深入開展“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試點工作,匯聚一批優質科普資源,引領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培養帶動一批優秀科普人才和相關科普機構,更好地服務“雙減”工作,形成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和機制。

      今年9月,河南省科普大篷車“喜迎二十大 科普渠首行”活動在淅川縣啟動。省科協從全省調集22輛科普大篷車,深入淅川、西峽、內鄉64所中小學校,為15萬余名學生送去精美的科普盛宴?!笆濉币詠?,全省科普大篷車累計開展科普活動9250次,行駛總里程69萬公里,780萬人次受益,有效提升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了科技力量。尤其是2018年以來,省科協精心謀劃實施科普大篷車“走進三山一灘”系列活動,先后走進大別山區、伏牛山區、太行山區及沿黃地區的20個縣(市、區)、453所鄉鎮中小學校,讓70余萬名青少年近距離感受了科技的魅力,鑄就了科學夢想。河南省科普大篷車進基層志愿服務活動被表彰為全省“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先進典型,河南省科普大篷車志愿服務團被中央宣傳部表彰為2021年度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優秀團隊,入圍“典贊·2021科普中國”年度基層科普人物提名。

      


      ▲河南省科協連續四年牽頭組織實施科普大篷車走進“三山一灘”科技志愿服務系列活動,深入453所中小學,惠及70萬名青少年

      擴大應急科普覆蓋面和影響力

      在加強應急科普宣教方面,“科普十條”總結提升特大洪澇災害、新冠肺炎疫情等應急科普工作,引導支持加強救護與避險等應急科普宣教,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河南省科協著力整合資源、鞏固陣地、提升實效,推進防災減災科普工作提高有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省科協網站開設“防災減災日”專欄推送防災減災救災科普知識,電子屏推送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標語,在全省2490塊科普大屏上推送百余部科普視頻;加強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全省氣象、消防、地震、水利、地質、安全生產等領域的省級科普教育基地達43個,各基地積極開展知識宣講、技能培訓、應急演練等防災減災科普宣教活動;推動科技場館共建共享,全省開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活動共74次,將應急科普知識送到百姓身邊,6.5萬人次受益。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河南省科協常態化發布疫情防控科普知識。首席科普專家線上直播防控知識超過60期,177萬余人次在線觀看。全省1.5萬個科普組織、1.2萬名科普專家和14.8萬名科技志愿者,制作原創科普作品1500多條,播放、閱讀量超1.8億次。

      以科普筑基惠民,賦能鄉村振興

      “科普十條”強調科普與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明確河南省全面展開“科普中原行動”,著力實施“科普筑基惠民工程”,支持引導以科普促進民生改善、助力產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推動科普活動向基層延伸,提高社會公眾的科普“獲得感”和“受益率”。

      近年來,河南省科協選派344個首席科普專家團,帶動全省1836支科技志愿服務團隊和14.8萬科技志愿者,建立“i科普”科技志愿服務基地124個,扶持“i科普”科技志愿服務項目180個,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政策宣講、科技幫扶、新型農民培訓、農技推廣、城區居民和青少年科普等活動超過1萬場次,受益群眾超過1000萬人次,打通了“科普筑基惠民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社區e站、校園e站共6059座,發送文章、視頻188萬篇(條)。2022年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5439.7萬人次參與答題,“科普中原”新媒體號閱讀量2.87億人次,地鐵科普覆蓋范圍達8100萬人次,組織聯絡全省100多家影院開展公益科普宣傳活動。

      以科普賦能鄉村振興。實施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設立專項支持現代農業科普園、示范農技協、科技小院、農村中學科技館、科普示范社區建設與發展,形成科技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蘭考模式”獲中國科協在全國總結推廣。探索積累“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的河南經驗,廣泛開展“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全面完成“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三年行動計劃”任務,累計培訓農村電商技能人才6萬人,電商科普受益人員112萬人次,建設農村電商示范店鋪825個。連續三年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建設55個科普信息化試點縣,定時定向推送科普音視頻節目,實現科技“進村、入戶、到人”,使500萬群眾受益。連續四年牽頭組織實施科普大篷車走進“三山一灘”科技志愿服務系列活動。

      


      ▲電商培訓實踐課上,學員們體驗網絡“直播帶貨”

      探索支持科普工作的創新路徑

      “科普十條”明確了一系列探索支持科普的新舉措,如省級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在各類科技獎項評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標;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企業、學會設立科普崗位;將科普工作業績作為專職科普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推薦和申報評審的業績條件;鼓勵綜合性大學和相關高校設立科普相關專業、開設科普課程;推動主流媒體開設科普專題專欄;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等。

      創新體制機制,構建新時代大科普格局。在新時代科普工作中,河南省科協立足發展實際,前瞻性廣泛開展全省科普工作社會綜合調研,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凝聚社會共識,主動構建全社會大科普格局,推動將“具備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提高到15%”納入省“十四五”規劃和各地黨委政府目標績效考核,使科普工作成為各地黨委政府部門的行動自覺。目前,全省各省轄市和濟源示范區、縣(市、區)保持了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科普和科學素質工作體系,并在省直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中增設了省科普中心。

      將科普納入職稱申報評審條件。7月27日,《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條例(修訂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在人員激勵方面,《條例(修訂草案)》增加了對科普工作職稱評聘的規定,對于調動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稐l例(修訂草案)》規定,省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單獨設置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職稱系列,為從事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人員的職稱晉升提供平臺和渠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所在單位,應當將該專業技術人員從事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業績和科普獎項等視為其工作業績,在其職務晉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推薦時予以認可。

      此外,今年已正式印發的《河南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試行)》不再把論文、科研項目、獲獎情況、博士學位等作為申報必要條件,而將健康科普工作納入晉升高級職稱的必備條件之一。文件明確規定“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每年開展健康科普活動不少于2次”,健康科普活動包括進社區、鄉村、學校、單位和大眾媒體開展的健康科普講座;參與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的健康科普能力大賽活動;在省市縣廣播電視報刊、省級以上行業報刊,或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官方媒體,刊發科普文章、音視頻作品。

      推動主流媒體開設科普專題專欄。疫情防控期間,聯合新華網、央廣網、大河網開展“眾志成城戰疫必勝”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科普知識有獎競答、開設科普專欄、舉辦科普中原講壇,讓科學知識在網上流行;在河南省汛期抗災重建中,省科協與媒體平臺合作開展應急科普,在央廣網、大河網、頂端新聞、河南教育廣播開辟“防汛應急科普專欄”,及時刊發防汛救災科普知識,引導公眾科學防護。聯合大河網開展“科普中原百家談”,聯合知網開展“科普中原云課堂”,聯合河南教育廣播和鄭州新聞廣播開展“科普中原說”,通過圖文、視頻、專題、話題等方式,集中科普相關知識。

     ?。▉碓矗汉幽鲜】茀f、河南省科技廳、河南日報、河南科技報、大河報、河南新聞廣播網等)


    秋霞电影院午夜伦高清 - 百度_欧美胖老太牲交大战_亚洲综合在线观看免费_亚洲综合一二三区
    <acronym id="q2bao"></acronym>
  • <optgroup id="q2bao"></optgroup>
  • <optgroup id="q2bao"></optgroup>
  • <optgroup id="q2bao"></optgroup>

  • <acronym id="q2bao"><li id="q2bao"></li></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