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癌協會堅持把“科普宣傳”和“學術交流”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積極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推進落實《2019-2030癌癥防治實施計劃》,著力聚焦“團隊、活動、基地、指南、作品、培訓、獎勵、媒體”,創建“八位一體”科普組織體系,規范科普品牌建設,服務全面科學健康素質,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一是發揮智力薈萃和平臺型組織優勢,精心組建專家“團隊”。協會高度重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動員腫瘤醫學領域院士專家、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人員組建我國腫瘤科普領域第一支專業團體——科普專業委員會。專委會現有委員256人,會員2390人,先后在專委會中組建20支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和科普智庫,堅持以人民健康為導向,扎根民眾百姓身邊,深挖群眾健康需求,服務健康中國發展,精心打造腫瘤防治的科普國家隊。
二是強化科普宣傳品牌效應,打造抗癌科普最強品牌“活動”。協會自1995年發起創辦“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至今已成功舉辦27屆,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腫瘤科普教育品牌活動,每年廣泛組織和動員上千家醫療機構,數十萬醫務工作者深入基層社區、走進群眾身邊、廣泛開展科普宣傳,直接受益群眾達數千萬人。2021年,全國啟動儀式首次采用線下啟動和全網直播方式,全網累計觀看啟動儀式直播3147.6萬人次,宣傳周期間參與組織3410家,舉辦各類科普活動7135場,直接受益公眾及患者超過7210萬人次。每年還以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為目標,精心搭建層次高、影響力強的科普宣傳品牌活動,組織世界癌癥日、世界無煙日、國際乳腺癌關注月、國際肺癌關注月等主題活動,受到公眾喜愛和歡迎,社會反響熱烈。
三是精心編纂科普患教“指南”,服務癌癥規范治療。建立腫瘤科普指南發布制度,組織專家編寫發布《中國抗癌協會科普患教系列指南》,為廣大公眾和患者提供全面、系統、權威、實用、動態更新的腫瘤防治科普知識,同時為醫療機構、康復組織、媒體、醫務工作者等提供腫瘤防治指南核心知識源,方便二次創作和傳播。近年編纂發布的《中國抗癌協會原發性肝癌患者指南》、《中國抗癌協會肺癌患者PD-1用藥科普指南》、《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患者系列指南》等,受到各界高度評價和歡迎,真正為患者分憂、為科普服務助力。
四是精準“培訓”醫生科普能力,培養腫瘤科普精英隊伍。創建國內首個針對腫瘤醫生科普能力提升的全國繼續教育品牌——“腫瘤科普訓練營”,每年開展“全國腫瘤科普能力提升大賽”,通過“線下大賽——寓教于戰;線上培訓——論道于樂”的特色培訓模式,培養適應新時期科普傳播特點的腫瘤科普精英隊伍,被譽為腫瘤醫學領域的“中國好聲音”。
五是深耕“全媒體”合作,聚力服務健康中國建設。長期與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醫師報、百度、今日頭條等權威媒體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專業媒體的內容生產和傳播優勢,深耕腫瘤防治科普領域,合力共鑄科普宣傳品牌。2021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充分發揮媒體矩陣作用,廣泛開展大眾傳播,媒體報道總數達9萬余篇,媒體閱讀總量達9.2億人次,創歷屆宣傳之最。
六是積極創設權威“獎勵”項目,激勵激發科普創作熱情和成果。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是我國唯一的科技部批準、國家獎勵辦備案的腫瘤醫學領域社會力量設獎。為了激勵腫瘤防治領域的科普創作,專門設立科普獎類別,為全國腫瘤防治領域的精品科普作品搭建平臺,激勵科普專家創作熱情,引導科普創作方向。
七是廣泛傳播權威科普“作品”,形式多樣全網覆蓋。每年組織出版大量科普圖書,傳播權威、科學、實用、生動的抗癌科普知識?!栋┌Y知多少》科普叢書(20個分冊)獲得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獎。在全國范圍內征集抗癌故事,編輯成冊并出版《逢生》患者故事集,激勵全國癌癥患者積極樂觀抗擊癌癥。出品“防癌早知道”等系列短視頻,不斷推動精品科普資源創作。發布《中國抗癌協會核心科普知識2021版》,獲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電視臺等數百家媒體的刊發及解讀。組織啟動《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科普叢書》《科普中國腫瘤防控科普系列叢書》編寫工作,持續為廣大公眾提供及時、全面、系統的抗癌防癌科學知識。
八是大力打造科普教育“基地”,促進精準化常態化科普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建設肺癌、乳腺癌、肝癌等 313 家科普教育基地,涉及病種及診療手段11個。通過科普圖書贈閱、科普視頻制作和播放、組織線上及線下科普活動等開展常態化、精準化的科普患教工作。2021年舉辦200余場直播,共250余位專家參與,直播總觀看量近千萬人次。逐步建立起多元主體參與、資源合理配置、服務協同泛在的基地體系,不斷服務全民健康,有力促進健康中國建設和發展。